不是退伍軍人眷屬
但從牙牙學語到輕亮短髮的高中生涯,卻一直是在眷村裡默默參與著
至今,回想起稚嫩的童年生活
眷村里的百態樣貌,的確在我的印象中占著極大的分量
尤其是吃到一顆顆渾圓飽滿的手工餃子
總不由自主會想起眷村裡的鄰居祈媽媽,端來那一大盤自包現煮的熱騰騰水餃
從小就愛吃麵食,舉凡饅頭、包子、麵類、餅類...來者不拒
尤愛這一顆顆用手工桿製的麵皮包裹飽滿肉餡的北方餃子
知道我愛吃,熱心的祈媽總是在家裡包餃子時,特地為我煮上熱呼呼的一大盤
看到背著書包剛放學的我,總急呼呼的要我快拿盤子去裝,
一盤不夠裝,又從碗櫥裡拿出自家的盤,層層疊疊的裝了滿尖的水餃
一面說著:「這自個兒包的餃子,今天放了玉米,妳會愛的!快趁熱吃吧!」
祈媽的餃子,餡料扎實,個頭大,約有我的半個手掌大,我總在第一時間用手抓著吃,一口就是一個
驚得祈媽大喊:「 慢吃!別噎著了!」
我每每笑答:「 祈媽的餃子最好吃了!今天晚餐我只吃祈媽的餃子!全部吃光光!」
逗得祈媽自豪大笑:「 自家吃的,當然得餡好料多囉!吃不夠祈媽家裡還多著呢!」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相傳 餃子源自東漢末年的南陽大夫張機看人民為飢寒所苦,因而搭棚派藥,他的藥名叫--"祛寒嬌耳湯"
以藥材燉煮羊肉,再以麵皮包起像耳朵狀,吃了會雙耳發熱故有此名...
當年過年百姓也模仿嬌耳準備食物,並於初一食用,稱之為"角子"、"餃耳"
清朝有關史料記載:『元旦子時,盛饌同離,如食扁食,名角子,取其更歲交子之義。』
又說:『每年初一,無論貧富貴賤,皆以白麵做餃食之,謂之煮餑餑,舉國皆然,無不同也。富貴之家,暗以金銀小錁藏之餑餑中,以卜順利,家人食得者,則終歲大吉。』
這說明新年佳節人們吃餃子,取其除舊佈新、更歲交子、吉利之意。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眷村裡的鄰居年夜裡也吃餃子,稱之為"元寶",往往除夕夜前就忙著和麵、桿皮、備肉餡,忙得不可開支,
餡裡還會放上一枚硬幣,吃到的人象徵帶來一年的好運
吃這盤元寶可是除夕團圓桌上的重頭戲,忙碌在外的遊子,
寧可錯過前頭的大魚大肉,也不願錯過與家人團聚食之此刻
北方人對餃子肉餡的講究,總是匠心獨具,
一般想得到高麗菜、肥瘦參半的五花肉、頂多青蔥切絲、蘿蔔切細丁缀色其中
但這點雕蟲小技可不在北方媽媽們眼裡...
香菇、炒香蝦米、蛋酥、玉米、蒲瓜、牛肉、芹菜、韭黃、荸薺、豆干、粉絲...無所不能入菜
巧婦們像幾何參數般排列素材,加以薑、酒、鹽、醬油、調味料,與絞肉餡拌合至起黏性
講究的麵皮可得以麵4碗:涼水1碗的比例揉和,
水多、麵軟但易破,水少、麵硬而難包,可見麵水比例絲毫不得馬虎
醒好的麵糰,搓揉成長柱,揪成一顆顆劑子,案板上灑上些手粉,用麵棍擀成一張張如碗狀中厚外薄的餃皮
中間厚的餃皮可以完整包覆肉餡,肉汁不至因破皮而外漏,外薄的餃皮也不至因黏合處過厚而韌口
好的餃子講究薄皮大餡,擔任配角的麵皮完美與餡料融合,將湯汁鮮味精鎖其中
話雖至此,但我搬離眷村到目前會讓我有此聯想的水餃,
也只有大學時代,在學校後門一位退伍軍人開的小小水餃店
退伍軍人只有一個人掌店,要吃他的餃子,得耐著性子、捱著桌邊慢慢等他包
他的餃子個兒大,鮮味足,價格實在(一顆3元),
沾著特調蒜蓉醬油,著實美味,男孩子的食量吃個10顆,就很飽足囉!
我總要同男生一次來個10顆,每每吃了6顆,就大喊投降...
畢業之後,好些年沒回學校了,聽說志學街變了許多,這間小店也不知還在不在了...
也許是記憶中的味道最美,但童年裡有著濃濃人情味與懷舊味的大餃子
一直是我印象中最難忘的樸實滋味...
無論何時何地,當我大啖餃子的同時,總會想起這專屬眷村裡的醍醐味...